八大行星都在保护地球

大家好,八大行星都在保护地球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金牛座小行星撞击地球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八大行星都在保护地球和金牛座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金牛座小行星撞地球风险正逐渐升高吗
  2.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哪里
  3.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怎样

金牛座小行星撞地球风险正逐渐升高吗

据报道,近日捷克天文学家表示,研究发现地球被来自金牛座流星雨的小行星击中的风险越来越,通过研究金牛座流星雨的144颗火流星发现了一个流星雨新分支,其中起码有两颗直径为200至300米的小行星,最终得出了以上结论。

捷克科学院在新闻稿中称:这个分支还很可能包括许多没有被探测到的小行星,它们的直径都有几十米甚至更大。
因此,地球每隔几年遇到这一组行星间物质的时候,小行星撞击的危险就会大幅上升。

报道称,这个新分支由聚在一起围绕太阳运转的物体组成,地球每隔几年会与它们相遇大约三周,捷克科学院补充称,小行星非常脆弱,但如果小行星很大的话,就可能深入大气层,形成与地球碰撞的威胁。

希望类似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可以被预测和避免!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哪里

据科学家推测,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其撞击点位于现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该陨石坑的直径有180公里,科学家估计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100亿倍以上。

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释放的能量引发了全球性的火灾,将大气层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使地球上的森林绝大部分在短时间内就被烧成灰烬。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其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扬起了大量的尘土,同时,小行星撞击加剧了地球上的地质运动,又造成地球上的一些火山爆发,至使大量火山灰喷入大气层。
这些细小的尘土遮天蔽日,终日不散,挡住了来自太阳的热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又迅速下降。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气候,导致当时地球上恐龙在短时间内遭受灭顶之灾,另据科学家估计,93%以上的哺乳动物和大部份的其它物种也在该事件中灭绝,万幸的是一些体型较小、适应力较强的哺乳动物得以幸存下来,使得生命的种子得以延续。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一直以来都是最受关注的自然未解之谜。

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究和探索,小行星撞击成了造成恐龙灭绝最大的可能。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和他的儿子,阿尔瓦雷茨曾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瓦雷茨父子在研究白垩纪与古近纪交界地层时注意到铱元素的异常富集,而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常见,反而是在陨石、小行星等地外天体中含量丰富,因此他们提出了小行星撞击说,也就是著名的"阿尔瓦雷茨假说"(Alvarez Hypothesis),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

既然小行星撞击造成了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恐龙灭绝了,那么小行星撞在哪里呢?肯定会有陨石坑留下来吧?

就在195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岸的尤卡坦半岛开凿了多个钻井用于研究地层,其中一个钻井在1300米处发现了安山岩,这种岩石是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形成,一般见于火山爆发,或者是陨石撞击。
在后来的探测中,石油公司发现了一个由尤卡坦半岛向北深入墨西哥湾中的巨大弧形构造,这个构造与周围的地质结构并不吻合,很像是一个撞击坑。

90年代之后,美国科学家确认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弧形构造是撞击坑,其直径至少有180公里,撞击中心点在希克苏鲁伯村(Chicxulub)附近,因此这个撞击坑被命名为希克苏鲁伯撞击坑(Chicxulub Crater)。
希克苏鲁伯撞击坑正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之后留下的,其年代与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吻合。

科学家估计,造成希克苏鲁伯撞击坑的小行星直径有10公里,撞击时产生的能量高达4.0 10^23焦耳,约等于100万亿吨TNT的爆发威力。
如果用美军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换算,这次撞击的威力相当于70亿颗原子弹。

小行星的撞击带来了一系列的地质灾难,包括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冲击破等等,撞击产生的尘埃进入大气层,将地球包裹住,隔离来自太阳的光和热。
在各种灾害的综合作用之下,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三的物种消失了,其中就包括恐龙。
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最后纠正大家几个常见的误解:

第一,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前而不是6500万年前。
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使用氩-氩年代测定法确定灭绝事件发生在6595万年前,上下浮动4万年,因此白垩纪结束的时间被更新为6600万年前。

第二,恐龙并没有灭绝,今天的鸟类都是恐龙的后代,所以现在称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的恐龙灭绝为非鸟恐龙灭绝。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点基本上已经确定,就是位于墨西哥附近的尤坦卡半岛。
这个撞击坑今天仍然可以通过遥感卫星观测到,直接达到200公里,足以可见其撞击能量有多少强大。

可以在上百公里内的大型动物在撞击发生之后很短时间就全部灭亡,撞击也波及到整个地球,导致了核冬天。
大量的尘埃遮挡了大气,导致植物得不到足够的阳光,世界上的阳生植物开始灭亡,那么食草的动物就无法生存了,最后是食肉的动物无法生存。

恐龙作为大型生物,灭绝的是最快的。
尤坦卡半岛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变成一个上百公里直接的坑,引发了强大的海啸席卷全球。

这次撞击也改变了地球生命的格局,大型生物全部死亡,只有体积较小的生物幸存,也给了一种猴子生存的空间,后来演化为今天的人类。

问问专家教授。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恐龙的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只有众多的猜测,直到发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才确定了恐龙的灭绝与小行星撞击有直接的关联。

一颗体型足够大的小行星在撞击地球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小行星会完全解体,并在剧烈的冲击过程中溅向高空,然后落到世界各处,撞击影响范围的大小与小行星的体型有直接关系,如果小行星足够大,那么扬起的尘埃以及自身的碎片就会溅落到很远的地方,甚至在全球都有覆盖。

上世纪八十年代,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他的儿子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在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的地层年代中发现铱的含量比其它地层中铱的含量要高出很多。
我们知道,铱是重金属元素,在地球形成早期,这些较重的元素都沉向了地核,在地壳中的含量极低,可是在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的地层中铱的含量却那么高,如此反常的情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人们发现在地外天体中含有很高的铱,于是这样的情形指向了一种结果:是地外天体撞击地表带来的铱。
在地外天体撞击地球表面时,大量的尘埃以及自身碎片被溅向高空,落向四面八方,这次撞击产生的尘埃笼罩着地球,在漫长的尘埃沉降过程中,给下方的地表带来了丰富的铱。
人们在各地检测到的数据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在世界各地的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的地层中都发现了铱含量的反常增高。

既然确定了在那一时期地球遭受过地外天体的撞击,下一步就是确定撞击的地点:

早在1951年,一家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进行石油勘探时就曾发现经由高温高压形成的岩石,起初这样的情况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只是认为这是火山锥的构造,后来石油公司在此处的其它两处钻井中都钻探到了这样的奇怪岩石,更多的证据显示这里曾遭受过陨石撞击。

后来根据卫星测绘出来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个半岛上存在一个巨大的陨石坑,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已淹没在海洋中。
这个庞大的撞击坑平均直径达180公里,经过测定,这个陨石坑的数据与电脑模拟的数据相似,撞击时间也吻合,如此一来便确定了撞击坑的地点。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释放了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的威力,等同于200万颗大伊万核弹同时爆炸,溅起来的尘埃笼罩全球,暗无天日,大量的植物死去,全球性的森林大火在燃烧着,同时地震、火山喷发频繁,6-8个月不见阳光,全球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由于撞击地点地层中富含硫,撞击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给全球大部分地区带来了致命的酸雨,这次撞击给地球生态带来的破坏,地球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文/科学船坞

还记得恐龙灭绝吗?恐龙是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不过遗憾的是,距离现在恐龙在大约已经灭绝了6500万年之久了。
对于恐龙为何会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这个未解之谜在科学家界也是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最受认同的是小行星碰撞说。

该说法称一颗直径7到10千米,重约13万亿吨的小行星坠落到了地球引起了环境剧变,从而导致恐龙的灭绝。

我们来设想一下,在 6500万年前的某个晚上,你站在北美的某个地方抬头望天空,会看到一颗像星星一样的东西,当你盯上它一两个小时,会发现那颗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亮,实际上那并不是一颗普通的星星,而是一颗正在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飞来的小行星,经过60个小时以后,这颗小行星在大气层炸开了一个洞,最终这个小行星在如今的美洲中部尤卡坦半岛一带撞向了地面。

根据通过粘土层中含有的铱含量,科学家推测出撞击地球的物体直径大约为1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换成了地震的强度,大约将会达到里氏10级啊!

到了1991年,地质学家们才找见撞击发生的地点——位于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直接给墨西哥砸出一个“大坑”,据了解这个大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后来大坑被海水填满,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地方。

由于小行星环撞击形成环太平洋断裂带和特提斯构造域,大量的中生代的生物灭绝!

恐龙的幸存者在太平洋一带的大型生物尸体上度过灾难,成为今天的“动物世界”。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哪里?

数千年前人类就发现了这种史前生物的化石,但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石头有什么意义,甚至还将它们拿来当中药材。
古人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龙骨,因此将其描绘成了巨龙的形象!
而古代中亚地区的西徐安人,则将当地发现的原角龙化石,添油加醋的描绘成了狮子身体、大型爪、以及鹰头,且守卫黄金的生物,成为狮鹫的最原始来源!

恐龙的黄昏

第一具恐龙化石的发现

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出土了一个骨头化石,牛津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普劳特鉴定认为是一种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生物,它被命名为斑龙!
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发现一颗牙齿化石,后被鉴定为蜥脚下目恐龙的化石。

恐龙牙齿化石

第一具完整恐龙的化石

1858年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在新泽西州哈登菲尔德镇的一个泥灰坑中挖出了一具接近完整鸭嘴龙化石,显示恐龙是一种二足动物,早先局部的恐龙化石已经怀疑这是一种二足动物,这次的完整化石则是实锤了!

鸭嘴龙化石

此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与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开启了一段数十年的恐龙化石发现战,被称为化石战争,他们的发掘十分暴力,甚至用上了炸药,因此破坏了很多有价值的恐龙化石,但他们贡献也非常大两位大佬发现了142个恐龙新品种!

进入二十世纪后,恐龙化石发现更是遍布全球,甚至在南极洲都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表明在很久以前这些动物曾经遍布全球,根据地层年代测定以及同位素K40测定等综合年代测定方法,这些动物在白垩纪以前的各种地层中都有发现,但在白垩纪晚期后就突然消失了!
这表示恐龙在这个时期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灾难,突然之间就灭绝了!
是什么灾难呢?古生物学家一直都想弄清楚这个缘由!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发现

1951墨西哥石油公式在尤卡坦半岛勘探时发现了奇怪的安山岩层,这种成因只有一个原因,高温形成比如火山喷发,但墨西哥湾并没有发现古火山!
1978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当时聘请的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在调查地质勘探飞机获取的尤卡坦半岛与墨西哥湾的地磁异常图时发现一个几乎完整的圆形结构,一般位于墨西哥湾,另一半位于尤卡坦半岛,边缘在希克苏鲁伯市附近!

1980年数位地质学家提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交接期撞击了地球,这个假说似乎非常能说明问题,但苦于找不到撞击坑,似乎需要有外来的证据支持!
1981年亚利桑那州大学相关研究人员艾伦·希尔德布兰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并且认为撞击点可能在加勒比海附近!

艾伦·希尔德布兰在海地进行了K-T界线的沉积物研究,在地层中找到了大量含的铱、冲击石英,以及类似玻璃陨石的风化物质,还发现了可能因海啸形成的岩石沉积,在加勒比海附近发现了大量这种地层!
1990年艾伦·希尔德布兰取得了格伦·彭菲尔德当时的研究资料,并且还取得了1951年时的岩芯,因此以位于希克苏鲁伯市命名的撞击坑的各种证据链逐渐完善!

根据撞击坑的大小相关专家推测,小行星的直径大约有10千米,撞击的能量高达100万亿吨TNT,大约相当于200万颗人类核爆过的最大当量的大伊万氢弹(5000万吨TNT当量)。

小行星的撞击冲击波使数千公里范围内的生物彻底毁灭,造成的海啸影响范围这更大,而飞溅物则会落到数千公里外形成洲际大火,然后是更小的尘埃则会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漂浮十月甚至数年!
而且撞击的震动会导致后续地震和火山频发,大量二氧化碳将进入大气层,成为左右气候的决定性温室气体!
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尘埃遮挡会引发雪地地球,另一种认为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高温数数千年,但无论哪种,恐龙这种大型生物是彻底玩完了,能幸存下来的只有小型化成功的各种近鸟恐龙。

只有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吗?

在白垩纪和第三纪交接这个时间段里还有另一个超级陨石坑,相关地质学家认为印度孟买外海的印度洋底,存在着一个400 600千米巨大地质结构,由于地质运动这个结构已经有些变形,但仍然可以估计出当时造成这个结构的小行星直径高达40千米!

湿婆陨石坑构造的成像,红色为高度最高的地方

它的撞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后续火山喷发行为,徳干高原上的玄武岩与当时的地质年代是能对应起来的,因此玄武岩的规模显示了这次超级火山的规模,比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规模略小,但小行星撞击加上火山喷发,恐龙灭绝就没有理由了!
当然也有地质学家认为这只是一个超级地盾火山结构而已,到现在为止尚未有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必定是小行星撞击或者是火山喷发,或者是小行星撞击后的火山喷发导致了恐龙灭绝!

恐龙必须死,因为哺乳动物要活!
我们人类得感谢那颗小行星。

恐龙

地球生命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第一次是在古生代末期,当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都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第二次是中生代末期,当时除了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都灭绝了。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

1.6亿年后,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恐龙突然灭绝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测,包括小行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造山运动说等学说。

其中,小行星撞击说是最为流行的科学观点,科学家在许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发现了铱元素含量的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大约30倍,这成为了支持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的有力证据,因为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但是在小行星或者陨石中却存在铱元素较高的现象。
科学家推测当时有一颗直径大约为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在北美洲尤卡坦半岛的北部沿海地区,地质学家发现了一个部分淹没于海底的陨石坑,名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个陨石坑的直径大约为180至200千米,陨石坑中到处开裂的岩石表明,这里曾经发生过剧烈的爆炸,这里很有可能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撞击地点。
当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一部分恐龙在撞击中直接死亡,而撞击产生的大量粉尘,,长时间漂浮在大气层中阻挡了太阳辐射,导致植物无法光合作用而死亡,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由于缺乏食物来源而灭亡。
最近有一部名为《末日逃生》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的故事,和恐龙灭绝的场景十分类似。

恐龙灭绝

与恐龙时代有关的小行星撞击于墨西哥,推测是一颗直径20公里的小行星,形成了直径180公里的撞击坑,冲击波影响半个地球,至少相当于100万亿吨当量核弹。

剧烈的冲撞下,小行星的动能迅速转化为热能,使小行星和周围环境迅速升温,并且向四周快速释放,造成了规模庞大的冲击波,引发了地震,周围的一些火山爆发,冲击波席卷了大半个地球,接下来引起了海啸,这也是全球范围的灾难,还使得海洋海水沸腾,影响到几乎整个北美大陆。
尽管如此,这颗小行星撞击却并没有直接导致全球恐龙全部死亡,恐龙的灭绝(或者说消失)更多的是由这场灾难引起的环境变化而消失,或者灭绝了或者是残存的一些恐龙进化了。

6500万年前的事件虽然很难追溯,不过像这样广大范围的剧烈撞击,会使得大量尘埃进入大气遮挡阳光,造成温度下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埃逐渐又沉降下来,由于小行星或者火山爆发喷发的尘埃性质的关系,可以从地下、冰盖下的一些冰层中获得信息。
可以通过钻取岩芯、冰芯的方式了解6500万年前的环境信息。
从世界各地获得的信息可以证明,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确实很可能发生了“核子冬天”,陆地温度环境变化,一些生物不能适应逐渐灭绝,植物种类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植食性生物生存危机,最后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灭绝事件。

这个小行星撞击坑是墨西哥一家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岛发现的,最宽处180多公里,被称为奇克苏鲁布撞击坑。
这个小行星撞击和大量物种灭绝的时间充分地告诉我们“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花花肠子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毫无抵抗之力。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行星撞击地球影响人身安全的主要途径可能是在大气陨落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
快速的坠落让流星体与空气强烈摩擦,表面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流星体由于受热不均、内部反应等原因发生碎裂和强烈爆炸,周围空气猛烈震荡,形成冲击波,并以超音速的速度向周围传播。
在陨石坠落前,冲击波先行到达地表,导致建筑物玻璃破碎。

陨石的辐射影响不明显。
小行星和陨石含辐射物质很少,而且陨石爆炸一般距离地面几十公里之外,辐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怎样

在太阳系中,有2个围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环绕带,一个是小行星带,另一个是柯伊伯带。
小行星带距离地球较近,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98.5%的小行星均发现于此。
安分守己地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是不可能撞上地球的。
那些与地球偶遇的小行星,指的是近地小行星,即那些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且与太阳距离在

1.3个天文单位以内的家伙,它们大多来自小行星带。

如果小行星质量足够大,并且轨道与地球相交,最后必定会冲破千米以上的大气层,与地球“亲密接触”。
目前地球上已经发现了很多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陨石坑。

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带来的高温会产生大量一氧化氮,若此位“访客”富含硫酸盐或碳酸盐,则可能产生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会直接对生物机能产生影响,可能还会形成酸雨。
小行星撞击严重时,甚至会破坏臭氧层,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生产以及水生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小行星还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危害呢?

光热辐射:酷似核爆炸现场

在近地小行星与地球“接吻”瞬间,如同明星闪亮登场,“热度”剧增,光芒耀眼。
以超高速运行的小行星本身具有超高压和超强高温特性,撞击地表瞬间形成的炽热火球在冷却时将发射出光热辐射能。

因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每秒可达30万千米,所以光辐射最先造成杀伤。
撞击瞬间酷似核爆炸场景:超高温、超高压火球伴随着强闪光。
随着火球膨胀和向外扩展,不断发射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组成的辐射;撞击产生的强光会瞬间点燃撞击点附近的物体,横扫一切可燃物。
人类眼睛在受到强光照射后,眼球视网膜中的感光色素会迅速分解,角膜和虹膜遭受伤害,从而使视网膜对暗光的敏感性迅速下降,出现视觉障碍或完全失明,即闪光盲。

此外,快速移动的物体与地球表面碰撞时,会产生大量热量。
小行星飞行速度超过15千米/秒,相当于我国小口径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15倍左右,撞击产生的火球,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可将被撞击的岩石和泥土等熔化、气化。
此时地面场景如同涌动的岩浆,热辐射能够灼伤皮肤,造成眼角膜和视网膜灼伤,吸入炙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还能使物资器材等熔化、灼焦、炭化和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人员物资的间接损伤。

冲击波:产生最恐怖的暴风

光热辐射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冲击波,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急剧压缩周围空气,产生最恐怖的暴风,巨大压强差的存在会导致生物器官损伤,造成死亡,并引起大规模的扬尘。

紧随冲击波之后的是狂风大作,极容易造成人口伤亡与失踪,以及房屋、车辆、船舶、树木、农作物以及电力设施等的破坏。

历史上,有过记载的著名小行星撞击事件当数通古斯大爆炸。
据记载,1908年6月30日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后,西伯利亚的地震站记录到了地震扰动,远在5614千米外的英国也检测到了持续4小时的磁场扰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欧洲南部远至波尔多都出现了白夜。

而2013年2月15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29.7千米,直径18米的小行星高空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和碎片,让当代人类切身感受到地外天体超强冲击的破坏力,该小行星空爆尚未直接撞地就能够引起5000平方公里内窗户受损,造成1500多人受伤,这些人多数都是被冲击波超压作用下的玻璃碎片所伤。

地震:导致火山爆发和海啸

地震也是小行星冲击的另一个“副产品”。
中国地处印度、欧亚、太平洋和菲律宾海等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发育着众多活动断层,目前已知的主要活动断层就有400余条,我国大陆许多城市都处于主要活动构造带或地震多发区。
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在撞击点周围区域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效应并伴随着撞击成坑,对撞击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造成毁灭性破坏。
此外,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海洋和大陆板块在地幔对流力的作用下不断推拉,改变大陆板块的运移,影响地球浅部和深部地质结构,可能诱发全球性大规模火山爆发和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超级地震。

海啸是小行星撞击地表海洋区域的地震波动效应所致。
海啸传播到海岸,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滨海、岛屿或海湾的海水出现异常退潮或河流没水现象,随后海水又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二是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伴随隆隆巨响向滨海陆地涌来,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

如果小行星撞击发生于陆地,剧烈地震产生的抛射物在空气中急速抛射燃烧,可能带来大范围火灾,产生的尘埃可能会一直弥散在大气层上空,影响大气透光率和植物光合作用,引起全球气温骤降;如若撞击海洋区域,大量水汽注入中层大气中,水蒸汽在中层大气温度下会很容易凝结,形成硫酸型气溶胶,长期滞留在平流层,长达数年的“遮天蔽日”对生物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关于八大行星都在保护地球和金牛座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